在日常认知中,一把剪刀的诞生,往往只伴随着锤子的简单敲击和磨石的粗造打磨。
如今在新华手术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中,在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加工制作之下,一把把“新鲜出炉”的手术剪正从生产线上传输而来。
而在手术器械行业中,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只有不到30%的工序是由机械加工,其余工序完全依靠手工操作完成。
“传统的手术器械加工手工工序占比高达70%以上,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工序加工质量对工人的技能和经验要求比较高,同时存在本质安全的风险,人工操作技术已成为影响手术器械质量的重要的条件。”1月19日,新华手术器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发工艺总监、高级工程师徐先净向记者介绍,手术器械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非间接接触人体血液、组织或器官,是外科手术的基础必备工具,风险级别高,因而对它的质量发展要求更为严格。
可以看到,高精度、高标准、高质量的“严格”,却又高度依赖人工,就连新华医疗这个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头部企业”也不例外。
新华医疗成立于1943年,旗下的新华手术器械有限公司专门干手术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手术器械作为新华医疗的起家产品,经过八十多年的匠心传承,是国内手术器械行业知名品牌,产品有14000余个品种规格,涵盖神经外科、胸腔心血管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临床。但直至今天,传统的生产的基本工艺仍是手术器械的主流生产方式。
“就像手术剪,其产品质量是由生产的全部过程所决定,在传统生产模式中,因为手工操作技能和经验上的差异,势必会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徐先净告诉记者。
最近几年,淄博正不断加快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改造,用“上云”“用数”“赋智”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让优势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的加速转型。
而随着机器人制造技术在别的行业的广泛应用和成熟稳定,如何利用机器人制造技术替代手术器械行业传统的人工手工操作的工艺技术,通过“机器换人”实现绿色、安全、高效的新技术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成为摆在整个手术器械行业面前一道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生产工序由数控程序驱动机器人加工完成,将人的操作动作利用数字化呈现,在规定的公差范围内,机器人替代人工高效完成作业。”徐先净说。
另外,“不知疲惫”的机器人还能有效解决人工生产极限问题,提升产品制造速度,规模生产能够降低产品平均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于是,2023年初,新华医疗经过深入研究探索,积极开展落料自动化、切边自动化、精压整形自动化和剪刀关键部位磨削自动化等智能化工艺改进,利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推进工序的智能化转换,从而加速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转型,实现加工技术迭代升级。
2023年底,新华手术器械有限公司锻压和剪刀关键部位加工自动化已落地投产。“锻压和剪刀关键部位加工自动化建成投产后,降低了手术器械生产对人的依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隐患和成本消耗。”徐先净初步估算,锻压产线%生产效率,落料工序方面成本降低了40%,大幅度的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和本质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手术器械有限公司只将机器人用在了手术器械生产的“关键工序”。对此,徐先净和记者说:“当前手术器械行业里还没有‘完全自动化’的先例和经验可借鉴,但牵牛要牵牛鼻子,为此我们与高校联合优先攻关研究‘关键工序’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制造,后续我们将结合手术器械的制造工艺不断进行研究,逐步将机器人应用到手术器械生产制造各个工序中”。
的确,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并非易事,要实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必需要先进行流程梳理、工艺优化等,推进精益变革改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理解为买些自动化设备或者上线一些信息化系统就能实施智能化。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构建,需要结合企业现状痛点问题、产品特点及现实工作场景等要素,按照标准化、精益化、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等逐步进行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就像新华医疗手术器械公司,依照产品特点及特殊的加工工艺,以一个工序或一条生产线为单位从局部开始建设,有点扩面,稳步提升。
但即便如此,手术器械生产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新华医疗也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这在整个行业内都是一个突破。
1月22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要加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新的一年,淄博也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趋势,加速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华医疗手术器械公司将继续对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深入研究,扩大其在锻压、车圈、机加工等工序中的应用,以“智”赋能,推动降本增效,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本质安全,持续推动手术器械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