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情

  从国内第一例婴儿肾移植手术的成功,到完成全球最小年龄最小体重婴儿肾移植,他推动和见证了中国儿童肾移植的发展与成熟。

  站在患儿对面,他总是微笑着,甚至你可以隔着口罩感受到这份真诚与和蔼。从患者角度去处理问题,在医学这座高山上不断攀登,困难面前他与时间做朋友。

  在办公室墙上,陈刚一直保留着一幅书法字画:“仁心仁术”,这是中国第一例婴儿肾移植患儿家长赠送的。

  2017年,那次手术的成功,开创了国内婴儿供肾-婴儿移植的先河。此前,国内始终没开展过一岁以内婴儿的肾移植,通常的做法是透析维持,长大到一定阶段再做移植。在看到国外婴儿移植的成功案例,也看到患儿家长的救治决心,陈刚决定攻克这项难题,“至少我们大家可以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这项技术”。

  选择什么样的器官给这样的小孩儿最安全,或者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去做手术,都是摆在陈刚面前的难题。小孩儿长大一些做手术,难度会降低很多,但一般家庭很难承受长时间的透析费用,往往是这样的等待耗光了他们积存的移植费用。

  2001年-2005年,陈刚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留学,主要研究异种移植。未解决移植器官的短缺问题,他参与了20多例猪到灵长类动物的异种移植。为了新药研发和临床新方案的尝试,做了100多例猴子。

  通过这些手术,他精进了显微外科技术,积累了很多较小的经验,为婴儿肾移植打下了坚实基础。

  分析是什么原因引发尿毒症,筛选相对安全的病例以达到一个良好的预后。“一个家庭花了很大代价来救治孩子,我们大家都希望尽可能得到一个好的效果”。

  婴儿肾移植相对一般的肾移植难度要大很多,儿童肾移植既建立在成人肾移植基础上,又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累积,需要对肾移植和显微外科手术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陈刚教授为此与儿科肾脏病专科一起,建立了国内首个儿童肾移植多学科联合门诊,来评估每个小孩儿的原发病状况。

  在陈刚看来除了手术本身,术后的长期随访和术后的近期管理同样是重要的,这也需要多学科一起合作。

  他还记得那个六个月大的小患儿,因为移植肾脏保存时间比较久,手术后患儿出现了肾功能恢复延迟的情况。在等待恢复的过程中,小肾脏在无声无息中出现了严重排异反应,第一次手术失败。

  一个多月后团队等到了一个9天大的肾脏,“难度是非常大的”,血管特别细,但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四个小时的鏖战,手术最终完成。

  “这个案例的成功,才会有第二例第三例,一直到现在的工作”陈刚这样说,也正是面对问题去处理问题的决心,达成了这样的成功。“事情一定会得到圆满解决的,有这个信念,去做就可以了。”

  很多时候他很感谢自己硕士和博士时的导师——被称为“同济三陈”之一的陈实教授。“选择并钟爱这一个专业都是因为他,他对我们专业的兴趣和思维的发展帮助非常大”。

  陈刚记得,还在刚刚读硕士阶段,在经验积累并不充分时,每当有一个新的想法提出,老师并不因为他是新学生就急于否定。陈实教授会认真考虑每一个学生的想法:“我们和他上的第一台动物实验提了三个建议,他都认真考虑了”。

  在病房里,陈实教授会鼓励只有25岁的陈刚去做肾移植手术:“第一台我带你做,第二台我给你做助手,第三台你自己做”。很年轻时候,陈刚就能主刀肾移植手术,这样的经历树立了他很强的自信,这对于他后来的发展帮助非常大。

  不拘泥于传统:不把学习时间的长短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鼓励去挑战、去创新,这些都让陈刚受益匪浅。这样的培养机制也得到了传承:“现在我们对于学生也是这样,在年轻,最有创造力,在最愿意奋斗的时候,我们会提供足够多的空间和机会”。

  在陈刚看来一个好的医生,除了去体谅病人疾苦,有良心,认真负责外,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重要。在病人的很多表现之下,在庞杂的资料中,抓住最本质,抓住最主要矛盾去处理问题,逻辑能力是很重要的。

  他仍然记得老师的教诲:不要做重复性的工作,要做创新性的工作;别人做过的我们不做,一定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肾移植虽然是很成熟的技术,但其中还有很多未解决的难题,这是陈刚努力的方向。

  “我们会尝试用一些新技术来解决这一些难题,这些技术可能在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都没有尝试过,技术上的困难还是我动脑筋最多的部分。”

  每天早上去查房,一星期有两次门诊,查房结束之后他会回到办公室审稿。每星期会和学生组会交流,批改学生的文章,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做到11点。

  他会把大量的时间留给科研,这也是陈刚钟爱这一个专业的原因:移植是和科学发展紧密关联的学科,没解决的问题很多,所以我有机会既做研究又做临床,这也是学科迷人的地方。

  “大量的知识准备,不断地研究,只有搞清楚问题背后的机制和一些可行性比较高的方法,创新和挑战的成功率才会更高。”

  每次查房他都会认真询问孩子的情况,他会亲切地抱抱自己的小病人,给他们拍照。“陈教授的笑容很暖心,看到陈教授就会让人很安心,很放心,他是一位和蔼可敬,也可以让我们感恩的人。”

  杜与陆是陈刚教授很早救治的一位小患儿,当时她7个月大,只有五公斤左右,个子很矮,患有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来到医院时,她肿得非常厉害,身上很多水,排不出去,当时陈教授给她做了移植。

  她恢复得很顺利,也没再次出现并发症。每次来查房她都会粘着陈教授,她很喜欢医生,会盯着他们的胸牌看。看到她这么钟爱这一个胸牌,陈教授就开玩笑说:“将来 你 一定要来同济当医生”。

  妈妈记得那是快过年的时候,来复查,陈教授给了他们这样一个胸牌,上面写了姓名:杜与陆,岗位:未来医生,编号则是她的手术日期。现在每次来复诊她都把它带在身边。

  “这个牌子也是陈教授、朱教授对于孩子的一个心意,我们觉得特别感动,也希望孩子不管选择怎样的职业都会记得这样一份心意。我们觉得非常暖心,非常感动。”

  “做儿童肾移植遇到的困难是一般医生很难来想象的,但一路走来从2017年到现在已经有五个年头。在我们救治的每一个孩子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陈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总能顺利度过难关。”

  “ 即使在医疗中遇到最大的困难的时候,所有人都愁眉不展的时候,陈教授也从始至终保持着信心和坚决要克服困难的决心。我们觉得他是一位既有热情,有爱心,又非常坚毅,不怕麻烦和挑战的医生。” 同事朱兰这样评价陈刚教授。

  公益是非常有意义的,国家对医保的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还是远远不足的,也只能保证基本的医疗,慈善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它让人体会到人与人的关爱、信任和付出。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真的是你不知道后面会发生啥,活着就希望。孩子他值得拥有,他值得让他的生命延续下去。”

  走了很多弯路,查了很多新闻,看了很多资料没有一个地方说可以治疗。但当看到另一位做过婴儿肾移植手术的患儿家长分享的经验时,这位妈妈找到了陈刚教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