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和投研报告】 眼疾多发眼科医疗器械存量和增量市场双增长
近年来,跟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及电子科技类产品的过度使用,眼科疾病发病率一直上升。眼科器械是检查、治疗眼睛疾病的必需工具,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这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目前该市场主要被国外品牌掌握,眼科器械正在跟随心血管、骨科、影像诊断的脚步,逐步开始了进口品替代的过程,其推行速度取决于产业链上游的发展水平。
眼科医疗器械行业处于稳步上升期,发展空间巨大,眼科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较少,且营收水平不高,并未出现行业龙头。另外,比起药品的高投入、高风险,器械的投资应该更被看好,资本需要找到比较合适的行业切入点,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可获得较好回报。
人类大脑所获得的信息70%以上来源于我们的视觉系统。而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类产品的过度使用、社会老龄化加剧以及近视率的增加,我国眼科疾病发病率一直上升。最常见的包括近视、老花、散光、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中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更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人们对眼科医疗服务的需求逐年增加,从而推动了眼科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
国家在2016年推出了《“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构建全面眼病防治工作网络、不断的提高眼病防治服务能力,为眼科医疗行业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2018年6月卫计委又发布通知将眼科医院正式纳入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种类,且是唯一以医院而非中心命名的第三方医疗机构,足见对眼科的重视程度。
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需求旺盛,诊疗、入院、手术人次均逐年增加。发病率趋高、诊疗意识提升、消费能力增强、技术进步等因素持续推动眼科医疗市场的发展。2017年,我国眼科医院诊疗达2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3.4%,5年的CAGR达到了12.7%;眼科医院入院人数达到175万,同比增长17.9%,CAGR达到21.1%;住院病人手术人次达153万,同比增长23%(CAGR:21%)。以老年性白内障为例,2017年出院67万人,人均医药费高达6952元。
据Evaluate MedTech发布的《WorldPreview 2018, Outlook to 2024》显示,2017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长4.6%;预计2024年销售额将达到5945亿美元,2017-2024年间复合增长率为5.6%。眼科是仅次于体外诊断、心脏病科、诊断影像和骨科的第五大细分行业,2017年全球销售额为277亿美元,占比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约6.8%。在我们国家医疗器械行业迅速增加的整体大环境下,眼科医疗器械产品品种类型也从最初单一的简单手术器械发展到多样化的系列新产品,目前已经基本涵盖眼科疾病所需的各种类型的产品。2017年我国眼科器械市场规模达到了190.4亿元。
眼科国际巨头经过在我国多年的学术宣传和市场开拓,在三甲医院和大型眼科专科医院认可度极高,同时在消费终端也形成了品牌壁垒,主导着我国眼科高端市场。而我国眼科器械行业生产情况是,低技术上的含金量的眼科手术器械用刀、剪、钩、钳、镊、夹、针等产品产量较高,高技术的数字化处理设备及光学仪器占比低。
按照CFDA的注册标准,眼科器械可分为眼科无源手术器械、眼科无源辅助手术器械、视光设备和器具、眼科测量诊断设备和器具、眼科治疗和手术设备和辅助器具、眼科矫治和防护器具、眼科植入物及辅助器械7个大类,包含了数百个产品品类。我国眼科医疗器械起步较晚,技术积累薄弱,难以在各类别产品线上一起发力,甚至在同一类别中也只能做几个产品。与国外巨头相比,品牌影响力弱,营业销售能力不足,虽然产品价格低,但销售费用均摊较高,没办法形成规模优势。
眼科医疗服务领域慢慢的变成了各路资本关注的热点,很多大型眼科医疗机构已经上市。而心血管、骨科、高端影像领域的国产化历程也为眼科本土的公司能够带来了信心,随着资本力量的介入,一定会推动眼科的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包括眼科药物市场需求的快速地增长。而随着眼科上游产业链的技术水准不断提高,国内商业环境的改善,国外相关人才大规模回流,我国眼科器械进口替代步伐也正在加快。
全球眼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集中度高,排名前十的企业是:诺华(爱尔康)、依视路、强生、豪雅HOYA、博士伦、卡尔蔡司、Cooper、雅培、拓普康(TOPCON)和尼德克,合计市场占有率超过98%。
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视力表箱、裂隙灯、数字化裂隙灯、电脑验光及角膜曲率仪、非接触眼压计、自动视野计、眼科综合验光台、眼科综合检眼台、眼科用超声诊断仪( A/B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光学生物测量仪、眼底荧光造影照相系统(FFA/ICG)、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眼科电生理(传统/多焦)、同视机、角膜地形图、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波前像差仪等
眼科电动手术床、眼科手术显微镜(前节)、超声乳化仪、激光泪道治疗仪、眼科532激光仪、眼科YAG激光、眼科手术显微镜(后节)、超乳玻切一体机、冷冻仪、眼科多波长激光、眼科SLT激光仪、准分子激光、全飞秒激光、半飞秒激光等
眼科电动手术床、板层刀、手术镊、钳、钩、剪、透镜、各种手术套包(玻切手术镜片包、角膜移植套包、斜视手术器械套包小切口人工晶体包、玻切手术器械包 、白内障人工晶体包、超声乳化手术器械套包 、整形手术器械包、青光眼手术器械包、全飞秒手术器械套包、准分子激光手术器械包)等
人工晶体(硬性、折叠、单焦点、多焦点)、人工羊膜、高分子义眼台和义眼片、眼眶高分子填充材料、眼科粘弹剂、青光眼引流阀、角膜基质环、角膜塑形镜、角膜接触镜等
在检查和治疗类的领域里,德国卡尔蔡司、日本的拓普康、日本尼德克、德国海德堡、美国Optovue等几家公司将绝大部分市场占有率握在手中,尤其是德国蔡司,公司产品几乎覆盖了检查和治疗的所有领域,特别是高端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以及各种激光治疗类产品,如飞秒激光和准分子激光。目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如深圳莫廷,河南视微、杭州执鼎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眼科OCT产品,但在激光治疗设备的研发上,由于技术难度高,投资所需成本大,国内企业几乎全军覆没。
在眼科手术器械领域里,国内的参与者较多,大多分布在在华东和华南地区,苏州六六视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它是由1956年的苏州医疗器械总厂改制而成,主要是做眼科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产品有裂隙灯显微镜系列、手术显微镜系列、显微手术器械系列、人工晶体系列、电子器械系列、激光治疗器械系列等六大类160多个品种。
在眼科耗材之中,尤其是高值耗材,对材料和技术的精细化程度要求很高,也成就了爱尔康、依视路、博士伦等国际巨头。我国高值医用耗材领域依然是进口品牌为主,国产品与进口品在技术上虽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国产品牌,比如硬性角膜接触镜领域的欧普康视、人工晶状体领域的河南宇宙等。
政策、人才双引擎驱动。国家在企业税收、研发补贴、医院采购、设备招标、产品注册、人才奖励等多方面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公司进行技术创新,提升质量,实现进口品替代。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同时,推出一整套人才吸引方案,鼓励掌握先进的技术的海外人员回国创业、就业。这将极大地推动我们国家眼科器械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
眼疾多发,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双增长。网络技术使电子科技类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用眼过度成为生活常态,同时老龄化社会导致慢性病高发,这都将导致眼部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发病年龄范围扩大,对于眼科医疗设施的需求也会成倍增加。存量产品面临着更新换代,一般三级医院设备更换期微4-5年,基层医疗机构和二级医院为6-7年;增量市场逐步扩大,根据wind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有641家眼科专科医院,其中有590家为民营,占92%。尤其近五年眼科医院数量的增长率都保持在两位数。
另一个增量市场则来自于我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个国家和地区与我们国家医疗器械贸易额达到63.61亿美元,同比增长7.70%,占我国同期全球医疗器械对外贸易总额的15.12%。其中,出口44.76亿美元,同比增长4.98%。进口18.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5%。贸易顺差25.9亿美元,贸易竞争指数为0.4,表明我们国家医疗器械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虽然位居出口前五位的注射器、针、导管、插管、按摩器具等都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但随着我们国家进口品替代的逐步完成,国产高端医疗产品将会有更大的竞争力和市场空间。
我国到2016年有眼科执业医师3.7万名,视光师近4000名,眼科专业人才极度缺乏,每百万人口眼科医师数量仅相当于日本的1/5、巴西的1/3。同时,全国70%的眼科医生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基层眼科医生数量较少,且专业能力水平不高。未来的人才教育培训将是一个核心问题。在2018年7月14日,美国FDA批准了首个应用于一线医疗的自主式人工智能诊断设备——IDx-DR,该软件程序能在无专业医生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查看视网膜照片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诊断。这为AI进入医疗领域提供了一个先例,可大幅度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提升医生诊疗水平。
医学最重视安全,对于材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而眼科设备是精密仪器,要求高精度的生产设备,这些上游产业链的因素制约着眼科医疗器械的发展。在产业中游的技术层面,要求厂家除了有产品设计能力,还要有稳定的工艺制造水平,如多焦点折叠型人工晶体,非球面人工晶体等,产品虽小,但技术方面的要求极高。对于处于产业下游的医疗机构,他们已熟悉并接受了国外品牌多年,虽然国产品价格相比来说较低,但是医生敢不敢用,好不好用还是一个问题,如何克服医生的心里恐惧,降低医疗风险,这需要一个长期持久的宣传教育、产品推广过程。
小编推荐大家持续关注眼科医疗器械及服务的两家上市公司(数据截至201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