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一名小医生到独当一面的青年专家,刘宁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踏实,对医学的求知探索,对每台手术的严阵以待,都是刘宁不曾改变的从医初心。
“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人们眼中的神经外科医生,永远是急匆匆的脚步,忙碌的身影和冷静的叮嘱。但刘宁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温暖笑容。十余载无影灯下的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病区内的执着坚守,默默耕耘,累计完成神经外科手术6000余例,每一例手术都精益求精,因为每一个病人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
“选择旱涝保收的生活,一眼能看到几年、十几年以后的人生,就像攀登一座高山,我想迎接更高的挑战,看山顶的风景,与顶端的专家并肩而行。”谈起自己最初的从医选择,励志成为顶尖神经外科医学专家是刘宁坚定的信念。
在刘宁的印象中,自己从小羡慕身披白色铠甲的医生,每每来到医院,看着一个个忙碌的白色身影,刘宁感受到了医学之光,立志做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这个执念随着他的成长愈发强烈,报考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就报考了医学院,暗暗下决心做一名医生,在神经外科方面深耕,造福更多患者。
有人说神经外科医生是最接近于上帝的职业,因为人类大脑错综复杂,1000亿个神经元、上万亿的突触连接形成迷宫般的大脑网络,堪称生命禁区。在北京医学院的那些年,他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一口气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2007年,再三思虑,研究生毕业的刘宁选择加入医院后,成为国内知名神经外科专家于春江教授、闫长祥教授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继续钻研神经外科更为高深的学术。
“放弃知名公立医院抛来的橄榄枝,选择到民营医院,图什么呢?”刘宁的选择让很多同学颇为不理解,周围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但刘宁十分坚定。“医院当时在北京神经外科领域有较高的影响力,栾国明、于春江、石祥恩三位主任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已功成名就,选择来就诊的患者,往往病情都十分复杂,具备极高的挑战性,同时机遇也大,新的平台有新的机制,更适合靠自己的“双手”创出一片天地!”
大脑分区精细,术者要找准病灶位置,在神经和血管间隙里操作,既要切除掉肿瘤,同时又要保护正常的神经和结构,稍有损伤,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到生命,每一施术步骤都至关重要,术中哪怕极小的失误,都可能会对病人造成一辈子的遗憾。
“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另一方面要将手术副损伤减少到最小程度,确保病人术后获得良好的生存质量。”闫长祥教授常常用王忠诚院士的这句话激励刘宁,这句话成为刘宁将每台手术做成艺术的驱动力,通过人体正常存在的自然间隙,最大限度切除病变,最大可能保护正常结构。
手术台上多一分的精细操作,病人可能就会少花几年的时间康复训练。成就了一个优秀神经外科医师需要一点天赋,但更多的是热爱,是内心的坚持,是百折不挠的勇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了更好地练习显微镜下手术操作,刘宁与几个同学自费购买练习用的显微镜,手术耗材及器械,轮流练习显微镜下在纱布上绣花、用胡萝卜须练习手术、在床头的铁柱子上练习打结,坚持双臂悬空实操锻炼双臂的灵活性及稳定度......在刘宁的印象中,他的食指与中指总是布满了实操练习而留下的印记。
除了实操,刘宁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新动态、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使很多疑难病人解除了病痛的缠绕,凭着强大的毅力和极高的悟性他在颅脑肿瘤的外科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高难度手术从容不迫,对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瘤、幕上半球肿瘤、小脑肿瘤、鞍区肿瘤、桥小脑角肿瘤、岩斜区肿瘤的外科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善于总结临床工作中的得与失,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主编神经外科专著《复杂颅底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图解》;参与《鞍区病变影像诊断与治疗策略》《计算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学》《脊髓脊柱肿瘤外科手术图谱》等著作的出版,从一名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小牛犊”成长为现在身经百战、技术老练的“老黄牛”。
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一个20出头的女孩,初见的时候,年轻的眼睛充满了绝望,女孩脑子里长了一个直径约6cm的瘤,因侵蚀骨质导致骨质增生,把头皮顶出2cm高的大包。手术风险太大,当地医生建议转院。女孩父母找到刘宁,仔细查看影像资料后发现脑内的瘤子已经很巨大,保守估计已经在脑内存在7年以上了。肿瘤与脑组织完全融合,病灶的下方就是脑功能区,掌管着运动和感觉,如果没有立即处理或者术中处理不当,则会出现头疼、恶心、呕吐、频繁癫痫发作、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偏瘫等情况,且瘤子不仅巨大,且血供丰富,出血速度极快,术中稍有不慎则直接危及到生命安全。“每一位患者都有被救治的权利,哪怕只有一丝机会,小宫只有20岁,还在上大学,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还给小宫一个美好的未来。”既是性命相托,刘宁定当全力以赴。
经过详尽的手术方案和充足的手术预案后,刘宁决定为女孩进行手术,术中如抽丝剥茧般进行了近7个小时,刘宁极其耐心地一点点分离肿瘤界面,同时细心止血……分离肿瘤与硬膜、神经组织、血管后,最终不仅将肿瘤近全切除,术后易发生的偏瘫、一侧无力、头晕、恶心等并发症也没发生,看着女孩脸上充满了生机,刘宁更加坚定将神经外科事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目标的信念。
“面对的病人,因病痛折磨,大多情绪急躁、茫然、焦虑,这时候,更需要医生在详细诊治的过程中,耐心细致地与病人交流、沟通,安抚病人,消除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刘宁说。
初涉神经外科时,一位40多岁的男子,拆下整个左边脸纱布后刘宁一惊,因在外院做了听神经瘤的手术,术后整个左边脸面瘫,眼睛闭不上,引发眼睛发炎、溃烂,最终男子不堪其扰将左眼球摘除。刘宁主任说:“40多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左边眼睛被摘除以后,不仅日常生活不便,他选择单位就业的时候,有多少单位愿意聘用?他的孩子怎么养活?他年迈的父母指望什么?”这个病人让刘宁触动很深,也让刘宁对医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我们做手术不能只着眼于病灶本身,要考虑到病人这个人和他的家庭,让每个生命不仅得到救治,还享有生命的尊严,亦是医者仁心。”
随着手术越来越成功,慕名而来的外省患者也随之增多,找到刘宁的病友一直增长,其中不仅包括省内的患者,还有来自湖北、福建、新疆等全国各地的患者。他说,一些外省的病友或经当地医生介绍,或自己在网络上查询,不远千里来这里,不论面对什么样的病人,他一律平等对待,态度始终和风细雨,体贴关心。遇到疑难杂症,经常废寝忘食地查找资料,寻到办法,想方设法为病人解除疾苦。病房工作时,经常遇到门诊病人到了下班时间赶来求诊,他也毫无怨言地重新穿上白大褂为病人诊治。
有时在半夜,甚至在凌晨接到患者电话,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帮患者解决。不断地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
2022年10月,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刘宁接到小区即将封控的通知,放心不下科室几个刚做完手术的病人,毅然收拾行囊,坚守驻扎医院50多天。12月下旬,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面对发热病人的剧增、药品紧缺、医院病床基本“满员”、医护人员接连感染的考验,为保证科内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刘宁始终坚守一线,在感染新冠后,一直持续发热,甚至高热,却从未休息一天,但只要一穿上工作服,就忘记了自己也是病人,瞬间化身为守护患者的白衣战士,立即投入到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刘宁一如既往地用真心关切患者,一句句真情流露的感谢,是他在行医路上孜孜不倦的动力。谈到个人规划,刘宁说:“以职业来看,神经外科医生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职业,但当做一份事业来看,是值得自己坚守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一名小医生到独当一面的青年专家,刘宁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踏实,对医学的求知探索,对每台手术的严阵以待,都是刘宁不曾改变的从医初心。